中國人總是喜歡以「十大高手」、「四大名著」這樣的數字去給某些東西和人冠上頭銜,好似講起來更有氣勢一般。
而這個傳統最早應該是來自於「三皇」和「五帝」這兩個稱號,「三」正好對應天、地、人,「五」正好對應五方、五行、五色等。
對於所謂的「三皇五帝」這並不是當時人總結出來的,而是後人編纂的,在不同文獻中記載關於「三皇五帝」的說法完全不一樣。
就拿黃帝來說,有的將黃帝放在「三皇」之中,有的則是將黃帝放在「五帝」之中,即使是同在「五帝」中,黃帝處於第幾也各有不同說法。
因為太亂了,古時候的文人就不去爭論具體的排序,更何況是現代的歷史學者,因為沒有考古材料的支持,靠着古人的文獻去推測毫無價值,所以學界對此乾脆就冷處理。
唯一比較沒有爭論的有兩個人,「五帝」中有堯和舜兩人的位置這是基本確定的,其他的就連大禹到底屬不屬於「五帝」都有各有說法。
之前就說過,在史學界流傳着「大禹是條蟲」的說法,這句話一共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字面上的意思,「禹」字中有個「蟲」字;另外一個意思就是不能確定大禹究竟是不是真有其人。
這個問題,現在陳堪已經有答案了,至少在這個位面,真的是有禹這個人的存在。
但是「五帝」其他人,陳堪作為一個歷史的見證者和歷史學的學者,在這個位面陳堪表示自己也搞不懂到底是哪五個,至於「三皇」時間太早了。
陳堪來到這個位面已經四百年了,「四百年」,寫起來就三個字而已,輕描淡寫,陳堪在這個位面誦讀了超過五十五萬遍的《黃庭經》,這就是四百年的概念。
四百年的現在,華夏大地一片汪洋,這幾年因為氣候的變化,下雨量連續暴漲,洪水泛濫,華夏文明遭受了巨大的破壞。
部落聯盟自然也沒有閒着,進行了多次的治水,但是哪有那麼簡單,現代社會已經有相對完善的河道體系、治理體系,可是在遇到突來的大洪水面前都免不了損失慘重,更何況是這個時代的人呢。
「堵不如疏」這種在現代人看起來簡單無比的道理,那都是先人用一條條生命總結出來的,
而且道理說是容易,做起來卻千難萬難,這個位面可不是什麼神話位面,沒有各種神奇法術、沒有開山斧,只有雙手,所有的河道都是靠着雙手挖出來的。
整個部落聯盟齊心合力之,前後一共花了十八年的時間,才最終將戰勝了這場大洪水,而帶領全部落解決這場苦難的共主名字叫做「禹」。
這次大洪水除了大量的人員傷亡、財產損失之外,在陳堪看來最大的的變化就是共主的權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強。
這就像是戰爭時期一樣,領導者需要更加集中的權利以面對挑戰,這次面對洪水又何嘗不是一場戰爭呢!
為了能調動最大的資源去治理水患,所有的部落聯盟儘可能的團結起來,而且十八年之內沒有換過共主,長老會基本上銷聲匿跡了。
為了更好的治理洪水,禹將大量本族人放在一些重要的位置上,這並非是為了徇私,這完全就是為了治水,禹是原共工部落的後裔,族人擅長治水,為了戰勝洪水這樣的佈置也是在所難免。
同時神權得到了很大的削弱,因為在面對這樣滔天的洪水面前,人們發現本來他們祭祀的神靈竟然無法給他們提供保護,最後還要靠着自己的力量去解決,這和他們想像中無所不能的神是完全不一樣。
加上在治理洪水的時候,很多神職人員也衝鋒在前,和普通人長時間生活在一起,這使得普通人和神職人員之間的那點神秘感消失了,對神的敬畏也就少了一些。
長老會消亡、權利集中、神權削弱以及重要位置都是自己的族人,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共主手中的權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強。
而強大的權利帶來的就是膨脹的欲望,治理完洪水之後,禹發現自己的權利前所未有的強大,心中就升起了一個念頭,就是能不能將共主這個位置當做是一個私有財產,直接傳給他兒子呢?
禹先慢慢試探,同時將自己兒子啟安排在重要的位置上,還給自己的兒子安排一些幹事能力比較強的人,用現代的話講就是「刷功績」。
禹活了五十二歲,因為治水功勞太大,權利集中,他是第一個在共主位置上坐到死的人,也是擔任共主時間最長的。
禹死後,他的兒子啟順利地當上了共主,要是啟只是一個一般人,那麼可能以後的歷史就會改變了,偏偏啟也是一個野心和實力都不缺的人,他繼承了他父親的願望,對部落進行了整改,目的就是為了讓共主位置成為他們氏族的私有財產。
他還將目光投向了神廟,利用洪水的事情大做文章,主要就是想說明一件事,就是他們氏族先祖就是神,他是神的後裔,天生就是要統治整個部落的。
為了得到神廟的支撐,啟也開出了極為豐厚的條件,這對於神廟來說是一件大好事,大祭司幾乎沒有猶豫就給同意了。
此刻的大祭司已經不是陳堪,陳堪早在一百年前就「死」了,假死之後陳堪到其他部落中去體驗生活、觀察世界,一直呆在神廟中不利於陳堪觀察這個世界,陳堪以各種身份遊歷天下,治理洪水的時候,陳堪也以一個普通部落民眾的身份參與其中。
不僅僅是普通的部落民眾,陳堪還去體驗了奴隸的生活,治水結束之後,陳堪用自己的雙腳走遍各地,等陳堪再次回來的時候,神權和王權已經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難以分隔了。
本來這個信仰龍圖騰的部落是沒有固定名字,在啟在位二十年之後,他給取了一個名字,叫做「夏」,王權時代由此開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