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有德的後協,樊化龍的飛飈騎兵團,兩萬多步騎炮混合部隊,正在攻打遼陽的東面門戶——連山關。
連山關是通向遼東都司的重要交通要隘,在天順年以前尚屬自然的「以河為限的隘口」,不是帶有長城建築的「邊關」。
明成化五年,韓斌建十堡和「障塞」拒守這裏,連山關便成為內關。
儘管連山關並不險峻,但和本溪成犄角之勢,卻是遼陽面對遼東之敵的門戶和據點。
特別是東江軍異軍突起,並取得了建州和遼東兩大勝利之後,建虜不得不實施收縮戰略,連山關的地位也空前重要起來。
從鳳城出發,輕取青台峪堡和通遠堡之後,兩萬餘東江軍便兵臨連山關,並開始了奪取關外陣地的作戰。
換源app】
連山關的守軍,除了三千精銳外,其他六七千人都是動員出來的老頭和少年。
人馬雖然不少於鞍山驛,可戰力卻不敢恭維,更沒有與東江軍廝殺拼人力的底氣和資本。
就連城外的壕溝陣地,也礙於地形地勢的緣故,只有不到兩里地的縱深。
因為關南便是太子河水系的細河,流經中河、劉家、石哈、摩天嶺、連山關,後經下馬塘入太子河。
也就是說,連山關雖然沒有大縱深的壕溝工事,卻有細河作為屏障,形同更加寬大的護城河。
只不過,東江軍準備充分,又有擅水的將士助戰。在迫擊炮的掩護下,在細河搭設了三道浮橋,一舉渡過細河,佔據了穩固的橋頭堡,並向連山關展開進攻。
轟,轟,轟……上百門迫擊炮毫不客氣地向着連山關內勐烈轟擊,一道道煙霧,一團團火焰,在關內騰空而起。
連山關遭受着勐烈打擊,孔有德指揮着後協將士,衝進壕溝,與建虜展開了激烈的廝殺血戰。
建虜雖然不想與東江軍拼人力,但還想倚仗着近戰肉搏的優勢,利用壕溝能給予對手以大量的殺傷,以此來阻止敵人進攻的計劃。
可惜,開戰之初,建虜便發現,東江軍除了火力強大外,在戰壕內的廝殺,也不比他們差多少。
建虜是希望以一敵二,或者是更高的比例。這樣才能抵消東江軍的兵力優勢,並使東江軍重新評估進攻的戰損,而喪失進攻的欲望。
但別說什麼更高的交換比,連最起碼的一比二的底線,對建虜來說,也是無法達到的奢望。
「炮火的殺傷,抵消了建虜的兇悍,使我軍能夠打出一比一,甚至是更小的傷亡比。」
孔有德舉着望遠鏡,觀察着前方的戰況,露出了滿意的笑容。
近距離的轟擊,遼東的東江軍各部同樣也使用了拋石機,以及最為簡單易造的炸彈。
拋物線的彈道,正適合對付戰壕,比紅夷大炮還要厲害。
而更遠射程的迫擊炮,則勐烈轟擊着連山關,也在不斷地給建虜造成殺傷,並在關內引起了火勢。
前面已經說過,連山關是內關,不同於遼東長城的堡寨。儘管建虜進行了加固修繕,可依然顯得較為脆弱。
當然,建虜把連山關作為了第一道防線,第二道防線則設在了海拔千餘米的摩天嶺。
摩天嶺的名字,知道甲午戰爭歷史的人應該不陌生。
晚清名將聶士成組織摩天嶺防禦戰,堅守達五月之久,殺敵甚重,擊斃日軍將領富剛三造,取得清軍為數不多的幾場勝利。
摩天嶺巍峨雄渾橫亘於遼東,自古即被喻為陸上屏障,是本溪和遼陽的東西界山,南北則是連山關和下馬塘分界點。
也就是說,從鳳城發動的東江軍,要攻入遼陽地區,便需連闖兩關。
一是連山關,二是摩天嶺。闖過這兩關後,建虜便無險可守,通往遼陽也將再無障礙。
當然,對於東江軍來說,摩天嶺和其它堅城要隘,並沒有什麼區別。山路、叢林,和高大的城牆相比,難度基本上差不多。
樊化龍出動了槍騎下馬助戰,一步步地逼近關牆,利用重火槍的射程優勢,已經能夠向城上開火射擊。
「看來,建虜並沒有死守此關的決心。」樊化龍觀察着戰局進展,說着自己的分析和判斷,「照這個速度打下去,今天或許能拿下連山關。」
孔有德放下望遠鏡,說道:「應該是把寶都押在了摩天嶺,那裏的地形地勢,更有利於防禦吧!」
停頓了一下,他又補充道:「只要牽制住建虜,便完成了任務。等待另一路人馬攻取本溪,包抄建虜後路,他們便是瓮中之鱉,插翅難逃了。」
攻城掠地並不是主要目的,趁着建虜還未下決心竄逃,儘可能多地消滅其有生力量,才是郭大靖反覆告戒提醒諸將的宗旨。
在原來的計劃中,孔有德和樊化龍這一路東江軍,並不要急於攻取連山關。把建虜牽制住,等待友軍包抄到位,再前後夾擊,徹底殲滅連山關的守軍。
但現在看來,似乎進攻得有些勐。本來打算先奪取關外陣地後,便停止進攻,等待友軍的消息,可看建虜的表現,似乎有棄關撤退的可能。
樊化龍看了一眼孔有德,探詢般地問道:「進攻是不是緩一緩,太勐烈的話,要把建虜嚇跑了。」
孔有德沉吟着,慢慢搖了搖頭,說道:「建虜撤退,也就到摩天嶺繼續防禦。友軍的包抄,並不受影響。兩軍在摩天嶺合擊敵人,也沒有偏離作戰計劃太多。」
特戰營和朝鮮軍攻佔孤山六堡,並不算困難。堡小敵少,分散之敵,易於個個擊破。
只有在本溪,才會遇到較強的抵抗。但那裏的建虜,在兵力上還不及連山關,正常作戰的話,也無法阻擋他們的繼續推進。
關鍵還在於遼南的主力,直逼遼陽,牽制住了大部分的建虜人馬,使得連山關、本溪的守軍,很難再得到有力的支援。
儘管各部東江軍的兵鋒都是指向遼陽,建虜也投入了主力,但外圍要點的失守,對於整個戰局的發展,依然是舉足輕重的作用。